監獄,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,承擔著懲罰與改造罪犯、預防和減少犯罪,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神圣使命,保障監管安全就是保障社會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。2018年司法部決定運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“數字法治、智慧司法”信息化體系建設,提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的能力和水平,并形成了一系列標準和技術規范
監獄“安全監管”所有工作都是圍繞以下兩個主題開展的:
● 防逃逸
傳統手段:視頻監控、紅外報警、雷達、高壓電網、高墻、內外雙層圍墻、武警把守、建筑外墻不銹鋼刺護欄、窗戶不銹鋼防護網、進出口多層鐵門、罪犯腳鐐等;
● 防死亡
傳統手段:監區夜間走廊巡邏、重點監房夜間值班、車間民警看護監管、分控室、指揮室24小時有人監控、外出就醫民警陪同、監舍互監組相互監督等;
利用新一代物聯網高精定位、智能穿戴健康監測、人工智能圖像識別、5G等核心技術融合,實現人員精準定位 (10CM級)、無感點名、行為、軌跡等區域管控的智慧化監測,以及生命體征的健康監測,及時預警和快速處置,既提高了安全監管效率,又能防患未然。通過構建新型的物聯網感知和5G傳輸等基礎設施,視頻利舊AI改造,智能穿戴匹配,實現監獄的智慧化監管提質升級,長效治理。
新一代的UWB/藍牙AOA/北斗等融合定位技術,可實現室內精準定位10CM級,可實現廣域覆蓋,既能兼顧功耗,又能有效定位,目前已經成熟推廣。
基于人工智能的第三代人像識別和骨架識別技術,融合人臉、人形、骨架多維結構化數據,實現人員身份識別、行為識別,目前已經成熟應用。
融合多種生命體征監測的智能穿戴技術成熟:心率、血壓、血氧、體溫、睡眠、活動量等;
智慧監獄人員健康與位置管理的社會效益
關注微信公眾號